北京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内在潜力为核心,建立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建设体系化通识教育课程。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讲授、经典阅读、问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围绕“过去、现在与未来”和“个人、国家与世界”两个维度,开设“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艺术”、“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四大类3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同时开设方法论、写作、实践研究等通识教育系列课程。自2000年起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建成“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300余门课程,“大学国文”成为绝大多数理工科院系的必修通识课程。
构建多样化专业教育模式。修订完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把课程体系优化为通识课程与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限选课程、专业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各占50%。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加大非本院系课程比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条件成熟的院系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并参与实践创新。突破以院系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模式,基本实现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和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鼓励学部、院系、研究中心及教师团队建设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探索辅修学位申请制和双学位课程同质化管理,已建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等4个跨学科专业和“古典语文学”等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开拓空间。
丰富日常化学习生活体验。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实验与实践课程和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小班课教学”改革、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开展各层次学生交换项目、国家派出项目和联合培养、暑期学校、国际学科竞赛等,推进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建设各级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全公益开放性创业教育扶持平台“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创业交流研习等。改造教学楼公共空间、图书馆和校内公共区域,增加互动讨论区、交流活动区,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信息来源:教育部简报〔2016〕第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