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方案。围绕“培养高水平人才、凝聚高水平团队、建设高水平基地、争取高级别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的“五高”科技工作思路推进科技创新改革试验:以编制科技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以打造特色科技园为重点,培育壮大产业;以搭建创新平台为载体,提升创新能力;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带动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激发创新活力。
二、完善知识转移与社会服务体系。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系统集成学校优势科技成果,重点发展防灾减灾产业,优先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核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新型文创产业,打造“一防一节三新”科技产业体系,推进产研融合,深度嵌入省市重点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整合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和资源与环境经济普及基地等平台,建设了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国土资源、防灾减灾、节能环保、金融管理等领域新型高端智库。
三、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构建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推动的科技创新模式。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试点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改革,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国际化、跨行业、跨学科的协同创新联盟,形成了跨学科、跨单位的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奖励申报组织等工作机制。
四、改革科研考核与评价体系。树立量质并重,以质为主的科研考核和评价理念。强调项目层次,淡化经费总量;强调成果转化,淡化项目数量;强调高水平论文,淡化一般性论文;强调高水平成果,淡化一般性奖励。鼓励各学院、科研机构、教师承揽大项目和高级别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的资助和奖励力度。
五、落实制度保障,提供科技创新“保护伞”。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研究活动需要,考虑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考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成本费补偿科研人力成本,增加科研经费绩效支出补偿人力成本,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出台《成都理工大学专利管理办法》,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至70%-80%,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转自四川省教育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