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德学养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师德专题教育。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建立重大问题报告和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严肃查处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扩大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人员互聘工作(“双百计划”)实施范围。
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和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加快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以扩大开放为切入点,拓展丰富教育资源
加强国内外合作办学。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高校海外办学、开展专业教育国际认证,鼓励山东驻外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励基金,吸引国外学生来鲁留学、就业。充分利用山东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推动齐鲁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推进市校合作共赢。鼓励设区市政府与学校主管部门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与高校开展合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研创等工作,支持驻地高校发展,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放宽社会资本准入条件,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高等教育。将民办高校纳入同级教育专项、科技专项扶持范围。推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
以完善治理结构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例会制度,党委(常委)会原则上每月不少于2次,校长办公会每周不少于1次。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推动建立向民办高校委派党委书记制度,保证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职称评聘、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
建立完善学校理事会。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理事会组成人员一般不少于21人,校外理事不低于总人数的50%。
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学校财经管理与监督,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重点加大高校在招生考试、财务资产及收费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
以加大财政投入为重点,完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生均拨款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定额标准。强化项目引导,“十三五”期间,设立专项经费,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实施应用型高水平高校建设工程和优势特色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等。
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财政拨款的杠杆作用,在省属本科高校全面实施拨款定额改革,对鼓励发展的专业和限制发展的专业,逐步扩大上、下浮动比例,引导高校转变办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争创一流。建立招生计划优化调整机制,每年统筹10%的招生计划,调剂用于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社会急需以及适应新兴产业的专业。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