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双一流”建设从根本上讲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必须要有战略思维,不能单纯地站在大学本身来思考,不能仅盯着大学排名或学科评估排名,应当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思考和选择。西南医科大学在谋划“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双一流”建设精神内涵,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制定学校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持续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充分对接国家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健康四川”战略实施都需要更多医药卫生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因此,我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时充分考虑国家战略需求,以此确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医科大学;到2030年,建成西部一流医科大学;到2050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医科大学。学校旨在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学科优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三个特色优势学科为龙头,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健康四川”战略目标,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医药卫生人才保障。
二、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所在地泸州市,是四川第二大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滇黔渝结合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省级医疗卫生中心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对该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用”结合道路,在“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时,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在增强创新服务能力方面提出了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比较明确的有力措施。如在加强校地合作方面,稳步推进与泸州市及周边地区政府合作,尤其是与泸州市人民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技术研发、咨询服务及“产学研用”合作,既发挥学校优势,培养了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区域构建起更为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实现“双赢”。